….一樣三鮮兩種口味,其一,加了綠竹筍,其二,則是用上芹菜….
自從我再也不能多吃路上飛禽走獸之後(姑且說是天意吧),以前嘴饞會打牙祭的繼光炸雞、第一家鹹酥雞,我都含淚跟它們再見了(豪大大雞排也再見了);平日當作最愛主食的水餃久不聞其味,老太太拿手的各種餡料水餃,也只能午夜夢迴的時候回味。昨天突然想到,不能吃豬肉牛肉羊肉雞肉,總還有魚肉(留一扇窗給六根不清淨的人…)然後「黃魚水餃」就如此「噹」的一聲浮現在我腦海。
大黃魚應當是過了季節,小黃魚刺多又貴,我決定用圓鱈來做。如果單純的鱈魚水餃,加點新鮮綠竹筍應當就會十分鮮美,但我發現自己有個糟糕的毛病,喜歡把事情弄得複雜。實際探究這內心,我熱愛繁複的手工,費事的步驟,而透過這些手續程式產生的變化和最終的結果,會給我驚喜的成就;或是在這個複雜精密的過程中,思緒會很定很穩很集中,我喜歡自己的心處在這樣的境地。然而說好聽是好有耐心勇於挑戰自我,其實不過就是想透過這樣繁瑣的程序,來考驗自己的能耐,或許贏得一些稱讚。
人的習氣啊。
這不能當作話頭禪七來寫,就此略過。這樣想著自己的同時,人已經在菜市買好了各種材料:
.圓鱈兩大片 NT$300
.軟絲兩尾 NT$100
.蘆蝦一斤 NT$300
.野紅蝦半斤 NT$100
.芹菜一把 NT$ 20
.綠竹筍2支 NT$100
.水餃皮(約100個) NT$ 50
先說,沒人規定要用什麼鮮味,蝦子也是我到市場逛了之後當時做的決定,完全沒得準。回家把圓鱈去骨去皮(頗大的骨頭用蔥薑熬了湯),然後剁碎成魚靡;同時已經拍好蔥薑泡水靜待20分鐘。把蝦去殼挑出腸泥,把軟絲剝皮處理乾淨。
檢討自己對於手工的執著,我決定把蝦跟軟絲丟到食物調理機去絞碎(但還是很機車的分開絞)。
摘好芹菜並空水,綠竹筍依菜販姑娘指示,在表皮劃過一刀放在盤上淹滿水,外鍋一杯水蒸熟取出立即泡冰。
三種鮮味分別調味,賣水餃皮的美女也特別傳授:用高粱酒兩滴(兩滴喔!多了會苦)加到魚裡能除腥提鮮。我還用上了泰國魚露、日本藻鹽、白胡椒粉和香麻油(對付蝦仁還用了蔥薑末)。芹菜切成小丁,竹筍切成小丁,然後大家都乖乖的等著攪和在一起。
….哪三鮮?上方的軟絲,左邊的蝦泥和下邊的鱈魚靡….
先把基本的味道調勻了,慢慢加入剛剛泡好擠出的蔥薑水;好吃的餡料要多汁飽滿,布式水餃準則第一條。
然後加入一顆蛋清,因為沒有用絞肉的關係,要讓餡料團結在一起。
再多來點麻油,某次受教於北方麵食大佬(那日他親手示範做水餃,從皮到餡兒,還拎了瓶珍藏麻油來,當場用了半瓶,半瓶那麼多!!!),好吃的水餃餡不外乎麻油.麻油.麻油,從此當作布式水餃準則第二條,油潤香滑。
請我們家的好鼻師鐵蛋先生聞味道判別鹹淡(他這招是從小用到大的絕活),再加點太白粉攪和攪和。
哇啦,調和好餡料兩盆(忍不住又多加點麻油,本來想放苦茶油,但它的味道著實搶戲),覺得離油潤香滑還有點距離,拿出法國鵝油放到裡面偷偷撐場面。
然後就捏餃子了。
….排著隊,只要能站著答數就好….
布式水餃準則第三條:餃子要站得起來。不管你用何種手勢,哪種款式,只要餃子站得起來就是好餃子。
雖然只能紙上談兵(對,大家真的吃不到,因為實在很貴很猴岡),但是,真的,真的很鮮,很香,很多汁,很好吃。
(實在是太六根不清淨了我。但等我清淨了,我會來分享素菜水餃,真的)
---------------第二天----------------
冷凍餃子還可以怎麼變換口味?煎餃。(快別尖叫了)
找了一把非常適合的平底鍋,看到這鍋我還納悶,什麼時候買的這鍋?尺寸剛好,鍋底又厚,一定可以把餃子煎得香酥美味。
總之,我用小火熱鍋,加了油,把冷凍餃子直接貼在鍋裡,像這樣:
聽到滋滋作響的美妙聲音,就可以準備加入和好的麵粉水,清水一杯約兩大匙麵粉的比例。
用麵粉水做出來的煎餃會連在一起(又叫水糊煎餃);不想讓它們峰峰相連到天邊,也可以只加入熱水即可。
加入麵粉水,蓋上鍋蓋煮上五分鐘;之後掀蓋變成這樣:
把多餘的麵粉水收乾,讓底部焦香焦香,我因為急著把它們分開,所以弄成這樣:
最後上桌時把餃子翻面,唉呦,有點過頭囉~
我們家的餃子沾醬一律只有白醋,然後一人一手剝好的蒜,就這樣嗑將起來。